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賽德克巴萊凱道首映看台灣人的政治消費模式

記者鄒念祖/綜合報導「賽德克.巴萊」今晚6點耗資600萬,在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北廣場舉行首映會,屆時將有包括「?英」馬英九、蔡英文、政界、商界、電影圈、原住民朋友與借錢協助拍攝的天使們共600位貴賓,在搭建的棚內看電影。凱道早上6點到晚上8點禁止車輛進出。「賽德克.巴萊」氣勢如虹,未上映已賣...
 
       連日來, 本地媒體不論官方民間, 無論藍綠陣營--不約而同地對賽片長時間地追縱報導, 大力吹捧.  感覺上, 又是另一種標準化的台灣意識政治消費.

        藍綠兩陣營從不放過這類機會. 每當國片出國參展. 本土媒體便火力全開, 一面揭露參展過程中共如何使暗招搞小動作, 來激發台灣人的同仇敵愾. 另一邊則大幅報導該片如何受歡迎, 如何造成轟動, 以滿足人們對台灣之光的想像. 這是典型以外銷轉內銷的手法, 來政治消費台灣意識. 本屆賽片參展, 綠營高度評價自不在話下, 只因為它見證了台灣人的血淚與悲情. 藍營也拿香跟著拜. 總統府前凱道辦首影, 以示隆重. 仿佛只要是台灣人拍的電影, 必屬曠世巨作, 沒人敢說不好. 誰要把選票往外掃呢. 天啊, 台灣人何時自閉到如此程度?

        電影本來就有優有劣. 好電影亦會有敗筆, 差電影亦未必無精彩片段. 尤其能夠出國參展的, 必有一定水平. 只不過, 國際影展對任何一部電影的評分, 向來是各方多元, 絕不會一面倒說它多好多好.

        亳不例外地, 這次參展亦因名稱鬧風波. 魏導堅持以台灣為參展國名, 大陸不爽, 馬力全開地把它批得一文不值. 有個殘酷的現實不得不講, 那就是: 同中共建交的國家, 普遍奉行一中政策, 並承認台灣為中國一部份. 因此, 以中華民國或台灣國名義都難過關. 參展者其實早也知之甚明, 為何每次仍要硬闖來為難主辦國呢? 說穿還不是籍機誇大中共的惡質, 來激發台灣人受打壓的悲情麼. (說這話並非長他滅已, 中共欲徹底消滅中華民國非自今日, 外交場合的不友善舉動乃意料之中. 表達抗議與嚴正立場是應有態度, 但不應以鬧場方式. 更不能期待喚起他國的道德良知, 而為有利之安排. 國際政治從無道德可言. 有的是實力的較量. 他國依其外交政策處理台灣問題, 又能奈之何? 何必還要為難夾在中間的第三者, 既無濟於事, 更落得個麻煩者的批評)

       至於賽片的聲譽到底如何? 看看ptt及天涯有關賽片的評論就夠了--這兩個網站,一是台灣大專學生重要的社群據點, 另一則是大陸知名的讀書人討論區. 這裡的留言, 很大程度反映了兩岸高文化水平民眾的觀點, 值得細讀. ptt 更轉貼了近日國外影評人對賽片的客觀評價--僅僅是MEDIUM, 而非EXCELLENT. 大陸的一面倒負評, 自屬政治打壓, 可予不理. 外國影評亦未打高分, 這又怎講? --劇情冗長, 牽拖太多, 焦點不易集中, 確係它的弱點.
   
        9月10日影展結束, 賽片未拿到獎項. 行家並不感意外, 倒是愛台一族忿忿不平, 連翻留言猛轟老共手段卑劣, 施壓讓該片落選等等......平心而論, 國際電影節評審來自世界各地, 有一定水平及功力, 看片眼力絕不會太差. 拿不到獎, 大概是拍攝水平還不到火候, 是沒甚麼好說的. 網路上各方反應, 大都將矛頭指向老共, 斥為罪魁禍首, 當事人魏導則未置一語. 至於政治干擾? 地主國感受政治壓力, 在參展國名稱問題上, 確實有些不當舉動. 說到評審委員們, 則還沒聽過有受政治力左右其本身的專業判斷. 評審們統統被老共收買了嗎?若真有其事那為何台灣不用更高價碼去收買呢?拿不到獎也別灰心, 回家再用功, 明年機會更高. 

        從天下看台灣, 非從台灣看天下, 必有更大收獲.
 
(近年台灣電影的出國參展活動已演變成另一種台灣意識的政治消費模式. 圖為賽片攝製現場. 轉貼自UD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